其实,这本书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。再看,算是一种重温吧。心境不同,感受自然不同。
再看,其实没有什么原因,只是在家里的书箱看见了有些微微泛黄的它。原以为看过一次,震撼不会那么强烈。但当我唏嘘着,将最后一页合上时,竟然说不清心里的感觉。一千多页,上百万的文字,无所谓开头或结尾,我只知道我见证了一个故事,一个残酷而温暖的故事。
这一次重温仿佛又一次看见了书中人的灵魂,当初的不理解也全都理解了。佛说:“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。”这一次,我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们。
时间,亦敌亦友。他不时将各种问题摆在你的面前,有不时悄然将它们收起。每个人,都吃过他的苦,也曾受过他的恩惠。生活,亦苦亦甜。他在无情之时将你狠心推开,却又在有情只是把你温柔拥住。我们总也无法拒绝,也不能拒绝。在命运之轮转动之时,谁也没有办法逃避,正如书中人那样。
少安,一个过早地承受生活负担的少年。在他的身上我看见的是责任、奉献还有爱。他仿佛永远是家的支柱,遮风挡雨。他有着不同于农民的魄力,也有着与农民相似的忠厚谦逊。生于黄土,他爱这片土地,纵使这方水土曾给予他的是贫穷、痛苦以及一段来不及的爱情。但他依然爱,爱这片土地,爱他的家。也许本质上他是小农,可我更为欣赏这种乡土气息。
少平,精神上的富翁。从农民的角度讲,少平是一个异类,一个看《红与黑》的异类。他不狭隘,他甚至有哲人一般的见解。他的思维是自由的,精神是活跃的。对于生活有着另一种理解及气魄。他似乎是生活在最底层,揽工、挖煤,但他也曾是教师、辅导员。这些角色在他身上并不冲突,甚至彼此交融。他是博学的,可以同晓霞谈天论地,谏古讽今;他也是深沉的,可以经得起白眼、嘲讽,还有一波接着一波的疼痛。
润叶,一个可爱的女性。他是那样热爱生活、事业,她又是如此勇敢地追求爱情、幸福。在这一点上,她有着孙少安难以企及的勇气。假如当时少安坚定一点,或许爱就不是往事了,可是那只是假如、、、、、、尽管她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,但在丈夫残疾,生活无望之时,她却决绝地返回丈夫的身边,给予他一片天。纵不能相濡以沫,也要相扶终生。
我一直记得一句话: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一直记得,因为赞同。可是有时候想想,一辈子的守候也是一种幸福。
秀莲,一个精明又傻气的女人。她很坚强,甚至是强悍。即使是少安,也应该对他又爱又敬。家里家外,人情世故,她都是用心经营的,用心到了计较的地步,但我依旧认为她可爱,因为那种爱,因为那样的付出。
田晓霞,一个活泼而又开朗的假小子。她的身上没有高干子弟的自傲,却有着王者的自信。他同少平一样洞明、练达、自由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针砭时弊。当洪水来袭,她带着王者的风范斥责领导,组织救援,力挽狂澜。此时或许就注定了她的悲剧,老天毕竟是容不下她这样的女子。
当洪水席卷的那日,她与少平的两年之约已进入倒计时。也只能是倒计时了,因为洪水带走的不只是一个灿如云霞的女子,亦是少平全部的爱。
这生这死,从来都不由人!
很感谢,这样一本书让我认识了这么多鲜活的人物。
很奇怪,这样一本书似乎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,即使是最老实的人也曾算计过,最黑心的人也曾心软过。这样的不完美才是真的生活,这样的不如意才是现实的如意。一如满银那样一个人,一年四季,不论冬夏,一直寄身在外,不想家也不顾家,甚至不忠于自己的妻子。 仅是在旅馆看见自己两鬓渐白,便不顾黑白,星月兼程,回乡,返家,结束了半辈子的漂泊。
这世间总有那么一瞬间是令人感动的,也许仅是一抔黄土亦能使有心人失声痛哭。